前 言
齐山位于贵池城南约三里处,素有“江南名山之盛”的美誉。自唐以来,历代文人墨客、达官显要纷至沓来,行吟坐咏,在此留下了200余处崖刻。这些崖刻是千百年来池州历史文化发展的天然印记和精髓,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但这些崖刻由于人为的破坏和自然的风化,目前仅存60余处,亟须保护。
摩崖石刻,简称摩崖,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石刻艺术,摩,摩擦;崖,石壁;“摩崖石刻”其意为:在山崖石头上摩刻。摩崖石刻起源于远古时期古人的刻石记事,至南北朝时期,佛教在我国开始广为流传,信仰佛教的僧侣,鉴于竹签皮纸易灭,为了使佛经永留不绝,传之不朽,便将佛经刻之于山崖巨岩之上。因而,佛经刻石的风气盛行于南北朝时期,此后延绵不绝,有力的推动了摩崖石刻的发展。摩崖石刻存在于我国众多的名山之中,其典型的有泰山摩崖石刻、千佛寺摩崖石刻、武夷山摩崖石刻等,涵盖篆、隶、楷、草、行等字体,书风自然,气势磅礴。其内容更是涉及广泛,有文学、历史、医药、水利等等。古代,人们对摩崖石刻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摩崖石刻仅仅是指石刻文字,如清叶昌炽《语石》中认为“摩崖石刻就如同石碑上刻得文字”。另一种观点认为造像也属于摩崖石刻,冯云鹏在《金石索》中说到“摩崖就是在山石上凿出的文字或其他的东西”。今人学者对摩崖石刻的认识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认为,凡是人们在岩壁上所刻画的东西,均属于摩崖;狭义上,有学者认为摩崖石刻仅指人们在石壁的刻文记事,徐自强、吴梦麟在其合编的新书《古代石刻通论》中论述道,“所谓的摩崖石刻,其实就是利用天然的石壁来刻文记事的石刻”。石刻本身就是雕塑艺术的一种,是指运用雕、刻的手法,在石质的材料上达到艺术创造的目的。
二、齐山摩崖石刻
齐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区东南约三里处,以岩溶地貌为主,洞、壑、峡、泉中遍布岩溶景观。自唐以来,齐山就以奇特幽深的岩洞、琳琅纷繁的岩石备受游客的喜爱,“齐山岩洞”更被誉为池州十景之首。明朝时,齐山已有“与九华之胜”的美誉。漫步山间,如临画境,千石百洞鬼斧神雕,无不令人赞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历代文人名要纷纷登临,在此留下了众多的摩崖石刻,更为齐山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
齐山因唐刺史齐映而得名,以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显盛,是为江南的名山。齐山摩崖石刻散载于《池州府志》、《贵池县志》、《齐山岩洞志》等一些地方志之中。其中对齐山摩崖石刻记载最为详细的是清陈蔚所著《齐山岩洞志》。据这些史料记载和实地走访,初步统计齐山摩崖石刻共有210处,其中现存55处,另有摩崖造像7处。据史料记载,齐山摩崖石刻始于唐代,但已泯灭,无实物可考。据清人陈蔚《齐山岩洞志》载:“左史洞,会昌五年,张祜书,今提名被人磨而易之,不复见唐刻也。” 现存年代最早的石刻是宋代至和甲午年江东提宪郎中陈希亮诸人游齐山题记石刻。“该石刻位于华盖洞内石壁上,阴刻楷书,占壁86×60cm,字径8×8cm。” 在现存摩崖石刻中,以宋明两朝居多,宋代遗存有21处,明代遗存22处。这些摩崖石刻主要分布在寄隐岩附近,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宋代包拯手书的,由明代池州知府杨俊石刻的“齐山”二字。该字为“双钩阴刻隶书,占壁112×172cm,字径90×90cm。” 这些摩崖石刻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颂景咏物、表志抒怀、地名记事等三大类,其中以地名记事者为最,多是些文人骚客游玩齐山后的题记。正如现在我们到某个名胜风景区后留下的“某某某到此一游”一样。这些摩崖石刻的题刻者多为达官显要、社会贤达之流,如王阳明在游玩齐山后,在寄隐岩处题刻的“正德庚辰清明日,阳明山人王守仁献俘自南都还,登此。时参政徐琏、知府何绍正同行,主事林豫、周昺,评事孙甫适至,因共提名。” 齐山摩崖石刻多属阴刻,字体包括楷、草、隶、篆等,各具形态。而位于苍玉峡一带的元朝摩崖造像更是一枝独秀。这些摩崖造像共有7处,包括观音菩萨造像4处、声闻菩萨造像、缘觉菩萨造像和苍龙戏珠图等,均为浅浮雕刻,姿态各异,栩栩如生。
据统计,齐山摩崖石刻已泯灭148处,约占崖刻总数的五分之四,大多位于山体东部。已佚者包括“上清岩38段,招隐岩12段及无署名的25处……苍玉峡8段,已佚2段,小九华峰8段,已佚3段,寄隐岩27段,已佚6段。” 等。致使这些崖刻遭受毁坏的主因是文革时期对古迹的摧毁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开山炸石等人为原因。也有若干崖刻是因为岩石本身的病害以及外部的物理、化学等自然风蚀作用所致。
书法是我国汉字独有的一种传统艺术,横撇竖捺之间勾勒出蛇跃龙腾,被誉为:“无言的诗画舞乐”。据清人陈蔚《齐山岩洞志》载:“唐宋以来名人巨卿及骚人韶士糜不扪萝攀葛梯险缒幽发为咏歌以纪其胜……” 这些名士巨卿抚景生情、吟诗作赋,在此留下了众多的摩崖石刻。这些石刻书法精美,书体多样,涉及楷、草、隶、篆等字体,流派各异,形象地展示了书法艺术的流变。 其中最为出名的是刻于寄隐岩上包拯手书的“齐山”二字。该书字体笔力虬劲,浑厚博大,流露着奔放阔大的审美气象,果有包青天正气凛然的气概。明万历年间,时任池州知府的冯叔吉刻于齐山阳春岭东边山腰处的“骧首石”。该石刻结合山石的特点,对该山石加以艺术性的概括,形象地表达了该山石似马昂首的特征,画龙点睛,启发人们的联想,让人回味无穷。这些摩崖石刻依随山形山势,笔补造化,天人合一,点石成景,给人以美的享受。
摩崖石刻内容涉及广泛,不仅有记游记胜、刻文明志者,亦多有记叙时事者,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齐山摩崖石刻也可以称之为一部小型的区域史料档案库,为研究古时皖南地区的历史人物的活动轨迹以及时事提供了珍贵的实物史料。如位于齐山寄隐岩处的石刻“大明正德十年,乙亥八月,吉旦,直隶池州府知府,淳安文昌何绍正,建造书院并六亭……” 说的就是明朝1515年八月初一这一天,知府何绍正在此建造书院的事。宋绍兴元年,岳飞游览齐山时留下的《池州翠微亭》,此诗虽是借景抒情,并未涉及军事,但也为我们提供了岳飞北上抗金,路径齐山的行军路线。又如苍玉峡的佛像造像,为我们研究元代时期皖南地区的佛教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此外许多达官显宦、名人墨客也曾在此留下题刻,如宋代的包拯、朱熹,明朝的王守仁等,为我们研究这些著名人物的活动轨迹以及不同时期的文人心态和思想情趣提供了材料。这些史物或弥补了史书记载的不足,或勘正了史书记载的错误,或给史书记载一有力佐证。
我国历代文人志士在游历了大山名川之后,常常著文叙事以为记。摩崖石刻则以独特的方式记叙了这些文人志士在游玩山水中的所见所感。宋朝著名抗金将领岳飞在屯兵池州即将出兵之前,曾乘着月光登上齐山翠微亭,写下了《池州翠微亭》,诗云:“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将秀丽的山水和优美的景色用最普通、最朴实、最通俗的“好”字来表达,此文写景、记事、抒情融为一炉,表达了岳飞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深厚感情。唐诗人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云:“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这首诗是公元845年杜牧任池州刺史时的作品。人生无常,体现了诗人的旷达,同时苦于怀才不遇,感慨自己的抱负在晚唐的政治环境中无法得以施展,又表达了他的愤郁。这些文人墨客笔下的摩崖石刻内容翔实、文体多样,涵盖诗、词、文等多种形式。透过这些摩崖石刻,对我们探询历朝文人写作的背景,风格性情志趣也起着难能可贵的作用。
此外,摩崖石刻极具美学价值。从雕刻视角来说,位于齐山苍玉峡南部的佛像造像,刻画的菩萨体态丰盈、法相庄重、栩栩如生。“雕刻是再现艺术,再现艺术的特点就是要有真实感。” 摩崖石刻与山川形胜融为一体,浑然天成。它们往往能结合山川美景的特点,进行艺术性的概括,点石成金,渲染美景,使人更好地领略山川美景,激发人们的想象。
摩崖石刻的风化来自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内部风化主要是由于岩石自身结构的缺陷、孔隙率较大等会产生应力,造成岩体失稳,造像风化。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等。物理风化主要有:①风雨对岩石表面的刮刷,②水分携带的物质进入岩体,遇冷结冰膨胀,或加快岩体内的微生物的繁衍等,③由于“岩石导热性差,白天温度高时岩石内冷外热,夜间则内热外冷,岩石内外受热不均且体积反复膨胀收缩。” 化学风化主要是一些有害气体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与岩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以及空气中的氧等联合发生化学反应,造成岩体不稳、彩绘褪色、造像风化等。生物风化主要是:①一些植物的根系不断的延伸,没入岩体,是岩体产生缝隙,②一些寄生在岩石表面的微生物如喜钙菌类、地衣等对岩体侵蚀具有特别强的能力,“导致石刻溶蚀槽及瘤突结的形成。”
针对前文所述的摩崖石刻自然风化的机理,对齐山摩崖石刻主要采取加固、防水处理、涂色、表面清洗及封护等防护措施。①对齐山摩崖石刻的加固,除采用传统的垫砌、锚固等技术外,也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加固方法对崖刻进行维修与护理。现代加固方法主要包括喷涂法、贴敷法、浸泡法、灌浆法。 加固技术通过喷涂、灌浆等方法,给岩石体内均匀渗入或注入加固剂,以增强岩石的内聚力和黏结性能,是对遭受风化的崖刻进行维护的最卓有成效的方法。②池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每年6月份进入雨季,降水量较多,因此,防水的处理对于齐山崖刻的维护非常重要。在水患的防护方面,可以采用“毛细水转移技术与表面防水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石刻区域进行整体防水保护。” 毛细水转移即在崖刻周围区域刻石开槽,开槽后,于槽内添加阻水物质,以减少水在岩石表面的随意流动。表面防水技术即指在石刻表面涂抹以防水材料。此外,还可以采取灌浆的方法,对一些开裂崖刻进行防漏护理。③在清洗崖刻表面的微生物方面,可以采用高压空气清洗技术、去离子清除剂等对崖刻表面的微生物进行清除,然后在崖刻表面涂以防霉防菌的化学材质,以构成保护膜。④对崖刻的防风侵蚀方面,可以“采用近景摄影测量技术绘图建立档案后,使用化学材料渗透加固封护表层。” 对于一些游人易于破坏的崖刻,还可以在崖刻岩体上安装网罩,以免遭受破坏。
2013年,齐山被评为国家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齐山的保护已纳入到了法律保护的范围。这对摩崖石刻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地方政府也应制定相应的管理条例,由相应文物行政部门对齐山文物进行统一管理,城乡规划建设、发展改革、水利、交通等部门应自觉遵守该管理条例,严禁各个部门和个人以开发、利民为借口对齐山进行开山、采石等损害行为。将齐山等文物保护事业纳入到当地的社会发展规划之中,明确各级领导权限,确定各级领导所肩负的责任。齐山文物的保护经费由财政支付而不是仅仅依靠旅游收入。对齐山摩崖石刻的维修费用应随着当地财政收入的增长而不断加大投入。同时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对齐山内的摩崖石刻进行统计、整理、鉴定、登记,建立记录档案,设置专门机构进行保护。对一些具有较高历史、艺术价值的崖刻,制定出具体的保护方案。
齐山的旅游收入应首先应用到对文物的维修、保养工作之中。并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允许下,对齐山崖刻进行维修工作和开发利用。在齐山上进行工程建设,要经过相关专家的论证和有关部门的审批,确定有资历的施工方进行施工。对齐山文物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并配置必需的安全、消防措施,做好防火、防盗、防破坏等文物保护工作。在对文物进行维护中,要做到”不改变文物原貌“的原则。
自2013年齐山摩崖石刻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之后,齐山摩崖石刻受到当地政府以及地方研究机构愈来愈大的重视。开始补充近代以来对其研究的空缺,如池州编撰委员会编撰的《池州记忆》系列丛书,其中就有《古石刻》,重新对齐山的摩崖石刻做了统计。促进了对齐山摩崖石刻的研究,并且让我们在了解其现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加以保护。现在当地政府已经对齐山的摩崖石刻展开了保护工作,其旅游特色也越来越突出。本文就其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作了浅析,并结合其他地区的摩崖石刻技术保护的参考,对齐山摩崖石刻的保护与开发提出了一些意见,希望促进对齐山摩崖石刻的研究。(文 综 组 : 徐 丽 茹)
参考文献
[1](清)叶昌炽.语石[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18.
[2](清)冯云鹏.金石索[M].上海:文新书局,1906:20.
[3]徐自强,吴梦麟.古代石刻通论[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40.
[4](清)陈蔚.齐山岩洞志[M].商务印书馆,1926:120.
[5]池州记忆·古石刻[M].黄山:黄山出版社,2013.
[6]肖役生,朱一青,韦庆林等.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七次学术年会论文集:摩崖石刻保护技术研究[C].北京:北京出版社,2013:189-199.
[7]檀向群.齐山摩崖石刻及其文化内涵初探[J].兰台世界,2011,(19):32-33.
[8]雷惊雷,黄美艳,李凌杰等.摩崖石刻风化及其保护材料[J].材料导报,2012,(08):88-90.
[9]潘峰.安徽池州抢救保护摩崖石刻遗迹[J].兰台世界,2010,(07):06.
[10]杨斌.三峡地区摩崖石刻的艺术价值探析[J].三峡大学学报,2009,(06):17-20.
[11]田霞.孟子故里摩崖石刻保护及研究[J].科技向导,2010,(07):179.
[12]李静.安徽摩崖石刻书法艺术渊薮[N].中国文物报,2008-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