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皖枞高考】教学建议(教研室)-政治
来源: 发布时间:2013-02-02
思想政治(品德)
    思想政治(品德)课是中学的一门主要学科,是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法律、道德教育的课程。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奠基作用,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为了充分体现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德育性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德育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应围绕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展开教学。
    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必须坚持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和正面教育原则,把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
    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意识、探究意识,致力于塑造学生的独立人格,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法制观念素质和辩证思维素质。
    完成思想政治(品德)课的教学任务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课外活动为辅,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在制订教学计划时,不仅要制订课堂教学计划,还要制订课外活动计划。在制订课外活动计划时,必须主动配合学校的德育计划、班级的教育活动、语文教学中的作文训练等,讲求综合效益。
    一、课前准备
    1.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
    认真学习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建议。能够将课程标准和不同版本的教材结合来进行研究,加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认真钻研学生使用的教材,把握教材的体系和结构,明确知识教学和思想教育的重点、难点。
    2.调查实际
    (1)调查学生实际。结合教材内容,调查学生的知识实际和思想实际,以便循序渐进地进行知识教学和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教育。
    (2)调查社区实际。通过日常观察、调查采访、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社区实际,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3)把握社会热点问题。政治教师要增强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敏感性,通过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络等途径了解社会热点问题,接受各种信息,以便理论联系实际地、生动活泼地进行知识教学和思想教育。
    3.确定目标
    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书写要规范,一般说来,完整的教学目标由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及表现程度等四个方面组成;教学目标的指向要多元化,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4.优选教法
    讲练结合、课堂讨论、活动教学、情感教学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此外,凡是能引起学生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方法,都应灵活地加以采用。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但不是牵着学生走;强调激励学生,但不使学生感到有压力;指明学习途径,但不代替学生作出结论。
    5.设计学法
    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努力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
    6.写好教案
  教案的内容主要包括:(1)教学内容;(2)教学目标;(3)教学重点和难点;(4)课时安排;(5)教学方法与手段;(6)教学过程;(7)课外活动。
    “教学过程”是教案的重要部分,设计教学过程应注意以下几点:(1)教学目标要明确;(2)德育功能要发挥;(3)教学重点要突出;(4)教学难点要突破;(5)启发学生要有方;(6)学生参与要充分;(7)板书内容要设计;(8)课堂练习要扎实。
    7.提供学习资源。教师要为学生学习提供充分的、多样的和可选择的学习资源。
    8.加强教研组建设。教研组长要组织本组教师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并确保本组教师能按要求参加教研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引导每位教师确定适合自己个性特长的研究方向,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加强集体备课,对教学重点、时事热点和教学方法要互相探讨。
  二、课堂教学
    1.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导向。围绕目标创设灵活多样的、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营造民主、平等、互动、开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2.教师理解教学内容正确,创造性地处理教学内容。
    (1)对概念有明确而又确切的表述和解释。要讲清如何正确使用这些概念。要明确各课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理论性内容应有联系实际的部分,实践性内容应有理论指导的部分。教学内容应含有足够量的新颖信息和难度适当、对学生有用的知识。
    (2)在学习者已有的认知水平上处理重点、难点。教师要明确本课教学的重点,并调动多种手段来突出重要知识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能将教学内容较好地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体现知识的价值。
    3.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如何与人相处。教学不是偏重单纯的学术能力的提高,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整体性发展。
    4.注重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不是强调知识和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观念的灌输。要善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态度和能力。教学不能从概念出发,而应从具体的事例出发,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思考、去参与、去尝试、去体验。
    5.教师的教态要亲切热情,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学语言要形象生动、节奏鲜明、有幽默感,语言要精练,讲普通话;课堂提问要有层次,有利于学生思维;课堂评价要恰当,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发展,恰当地运用眼神、手势等非语言交流形式;要紧凑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身教重于言教,心口如一,言行一致;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上下课要准时。
    6.教学要有开放性和活动性。知识的来源并不限于课本,学生周围的人(如家人、教师、朋友、同伴等),学生身边的事物(如报刊杂志、书籍、广播、电视、互联网等)都是学习的资源。课堂以外还存在着广阔的学习空间,图书馆、博物馆、少年宫、德育基地、社区等,都是进行学习的好场所。要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开展好各种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7.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实际需要撰写教学反思,总结、研究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课后教学活动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不可缺少的补充,是巩固、扩大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政治教师必须依靠学校领导、班主任、团队和学生会组织,并与其他学科教师紧密配合,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设计和组织好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如阅读课外读物、观看电影和录像、开主题班会、参观调查、专题讲座、组织兴趣小组、开展知识竞赛、小论文竞赛和演讲比赛等。
    社会调查是可以普遍地、经常地开展的一种课后教学活动形式,它使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联系、使课本理论知识和社会生活实际知识相结合的有效方法,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全面实现教育目标。
  四、评价与测试
    1.评价的目的
  考查学生所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以帮助学生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促进学生学习和品德的发展。
    2.评价要求
    (1)把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评价要全面、客观地记录和描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注重考查学生的行为,特别关注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表现。
(2)强调学生既是评价对象,也是评价主体。要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发展自我评价能力。如对学生在集体生活中的各种表现,各自不同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效果,都可提供相应的自我评价的机会和要求。
(3)对学生的能力发展给予肯定性评价。如学生的沟通、合作、表达能力,搜集和筛选多种社会信息、辨识社会现象、透视社会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持续学习的能力等,都要注重从积极的方面、用发展的眼光给予评价。
    (4)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学业的完成,需要经历必要的过程;思想政治素质的状况,更要在一定的过程中表现。终结性评价应建立在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上,与形成性评价相对合,才能保证评价的真实、准确、全面。
    (5)采取多种学习评价方式。考试,包括结业和升学考试,作为学习成绩的重要评价方式,应注重考评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真实能力,在提供多种题型的同时,倡导综合的、开放的题型。而对学生思想政治表现的评价,要更为关注其发展和进步的动态过程,采取更为灵活的方式,如谈话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议、学生自评与互评、个人成长记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