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历史教学在中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初中历史教学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高中历史教学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各年级的历史教学工作均应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为指导。
通过历史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和技能;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进而理解历史和现实的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善于探究学习,敢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逐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必须重视乡土历史的教学,寓热爱家乡的教育于初中历史教学之中。
一、课前准备
1.学习标准,通读教材,了解学生。
每学期初,历史教师应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体系结构,把握教材各部分内容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想状况,把握教学的起点。
2.制定学期教学计划。
以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为依据,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学期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包括:(1)学期教学总体目标;(2)学期教学总体设想、具体措施及学科活动计划;(3)教材内容及学生情况简析;(4)教学进度安排。
3.认真备好每节课。
(1)备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目标的陈述要规范,应立足予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目标的指向应是多元的,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2)备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原有的知识准备状况,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设计要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
(3)备内容。分析本课内容在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视揭示知识结构,重视历史事件之问、历史现象之问的联系,把握好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以及与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要处理好教材的重点、难点,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4)备过程。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提倡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努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有效参与教学活动设计好人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5)备训练。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和训练,强调训练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发展性,难度要适中。
教师必须写好每节课的教案。教案应写明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板书设计等。教师备课一般应超前一周,从事历史教学工作不满三年的青年教师应写详案。
4.积极开展教研活动。
教研组应根据市教研室的工作计划要求和学校的实际制订工作计划,按计划开展教研活动,教研组活动至少每两周开展一次;要切实开展好备课组的备课活动;教师应积极参加教研部门组织的教研活一r
动。
二、课堂教学
1.课堂教学应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活动,教学目标应兼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2.教学内容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要注意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教学内容的处理要突出重点,要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要使历史知识结构化,以利于学生的掌握。
3.教学过程的展开要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注重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建构知识,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4.课堂提问要注意问题的思考价值,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要引导学生对难点问题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5.重视教学过程中的训练,每节课都要有适量的训练;训练讲究科学性、针对性,要及时反馈与评价。
6.教师上课时,要用普通话进行教学,语言表达准确精练;教态亲切自然;板书能反映教材内容的知识结构,设计合理;各教学环节衔接过渡自然流畅。
7.历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适时适度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课后教学活动
1.课后历史作业适量,注重实效;认真批改作业,及时反馈。
2.制订计划,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以拓宽学生历史学习的视野,把握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提倡教师写教后记,进行教学反思。针对自己的教学实际,历史教师每学期写一篇教学经验总结或教学论文,每月写一篇典型案例分析。
四、评价与测试
1.运用多种方法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将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结合起来,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2.测试要以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为依据,根据考试的性质进行命题。测试题的难度适当,不出偏题怪题。既要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又要考察学生的能力水平。
3.合理安排测试的次数,对每次测试的试卷,教师都要认真评阅,及时分析讲评;对测试结果要进行科学的评价,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教学的措施。